??

首頁>>家族文化>>

濰坊狀元曹鴻勛身世之謎現契機

發表日期: 2017-02-02 06:50:29 作者: 【編輯錄入: 曹傳浩

人民網濰坊6月10日電  據濰坊新聞網報道  近日,我市文史愛好者在寒亭區高里街道橋西村發現一塊曹氏始祖遷濰碑。經村中曹氏后人查閱《曹氏族譜牒》和多方了解,初步確定該碑文是光緒十二年三月由清光緒丙子狀元曹鴻勛撰寫,而童年的曹鴻勛曾在村中居住。6月9日上午,記者跟隨濰坊八中“狀元胡同”研究會與我市文史愛好者于家干來到現場,探訪石碑的同時也聽村中的老人們講述了口口相傳的曹鴻勛故事。

  現場:碑身有亭子遮蓋

  上午9時許,記者在曹清平和曹志祥兩名村民的帶領下,來到了橋西村東邊的一塊非耕地上,遠遠看見有兩個石亭子。走近后,記者看到了曹氏始祖遷濰碑的“容貌”。經測量,碑身高175厘米,寬75.5厘米,厚27.5厘米。碑身正中書“曹氏遷濰始祖諱斌之墓”,右上角書“光緒十二年三月立石”。“這上面都是歐體字,你們看,寫得多好。”村民曹志祥對記者說,1999年修家譜時大家才把這塊碑放在現在的位置,還建了石亭子遮風擋雨。

  旁邊另一個石亭中的碑是曹氏后人于1999年立的,內容為曹氏遷濰史記。曹氏第十七世曹清平給記者介紹了碑文的內容,他說:“我們的祖墳以前就有碑,是清光緒丙子年狀元曹鴻勛寫的。始祖曹斌于明洪武年間由德州遷至濰坊,后選中了橋西村這塊能夠躲避戰亂的風水寶地。”

  經歷:險些被拉走修橋

  曹清平告訴記者,當年這塊始祖遷濰碑立起來后,村民們都倍加愛護。但是1958年,村里修橋,準備把這塊碑拉去使用,這時村里一位名叫曹治一的村民向生產大隊提出:“這個碑是曹狀元寫的,非常珍貴,不能去修了橋。”大隊干部聽后,贊同了曹治一的意見,這塊碑才得以保存下來。“這是非常萬幸的。曹鴻勛這么大的字也是非常少見的。”我市文史愛好者于家干感慨道。他說碑文曾經被渤海書畫院院長辛炳申等我市書畫家鑒定過,而且橋西村的村民也拿出家中珍藏的曹鴻勛字帖反復對比過字體,之后確定為曹鴻勛的親筆。

  曹清平還告訴記者,雖然石碑免于被拉去修橋,但是之后40余年被運至生產大隊的辦公院內,放置在一座房子的屋檐下。1999年被移至現在的位置時,石碑通體發白,刻在上面的字也有一些被風化的現象,但是總體來說保存還比較完整。

  故事:曹鴻勛曾寄人籬下

  說起曹鴻勛曾在橋西村居住,村民曹志祥先給記者講述了一個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:曹鴻勛小時候家里很窮,母親帶他來到橋西村寄人籬下,分別住在兩戶村民家中。其母住在曹述典家中,曹鴻勛當時十一二歲,住在曹清濟家中,與年齡相仿的曹清濟同床共枕。

  相傳曹鴻勛中了狀元以后,橋西村的村民也感覺很光彩,因此邀請他給始祖寫個碑,當時村里的文人曹述典和曹華堂等人,有的照抄人家的,有的易了好幾次稿,總覺得不滿意,于是就找曹鴻勛來寫,他揮筆就改成了現在碑上的這幾個字。因為曹鴻勛只寫了碑正面的幾個字,沒寫碑文,自然也就沒署名,因此才出現了這塊正面沒有落款、背面沒有碑文的石碑。

  價值:為研究提供契機

  看過這塊曹氏始祖遷濰碑后,于家干對記者說這塊碑的發現意義重大。他說濰坊是個古老的城市,歷史積淀非常深厚,幾千年的科舉制度,濰坊都沒有狀元,但是清朝末年27年間在一條胡同里出了兩個狀元,一個是曹鴻勛,一個是王壽彭,這是文化積淀的結果,值得進行深入研究。

  “我們研究濰坊300年歷史時,王壽彭的家族史經調查已經基本上清晰了,但是曹鴻勛的家族史現在仍撲朔迷離。最近我們得知橋西村有塊曹鴻勛寫的碑,就趕緊來看看。”于家干接著解釋說碑文是在光緒十二年三月寫的,正好是曹鴻勛中狀元十年的日子,還恰逢清明節前后祭祖的日子。

  “這塊石碑的出現,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曹鴻勛家族史的重要契機,然后逐漸通過族譜、史料和群眾反映等多個渠道探索曹鴻勛的祖籍,從而弄清楚是怎么出的這個狀元。”于家干說。(孫錦)

上一篇:東海縣曹七里溝村八十三歲老人來認親

下一篇:曹鴻勛曾寄居橋西村

*用戶名:路人

評論內容:



客服1QQ:386562000 客服2QQ:85080428 搜索微信公眾號:網絡家譜 微信號:cchcch1975    QQ群號:145680566(已滿),31255676   

徐州 曹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蘇ICP備15045411號-1